桂林的大街小巷里遍布米粉店。清晨时分,食客进店点上一碗米粉,劲道的牛肉、酥脆的锅烧肉、金黄的黄豆等配料,辅以香浓的卤汁一起搅拌,一口“嗦”下肚,吃得齿颊留香。
一碗看似简单的桂林米粉,要经十几道工序的打磨制成。据“桂林米粉文化中心”店长文晶介绍,需将浸泡12小时的米研磨成米浆,过滤后再发酵48至72小时,经过揣成团、煮团子等工序,用榨粉机压成细圆米粉,最后将粉盘成小粉团备用。
文晶说:“新鲜的米粉只需在热水锅里再‘冒’上10秒钟,铺上锅烧、轻浇上一小勺秘制卤水,撒上香葱、炸黄豆、酸豆角和辣椒等,一碗香气腾腾的米粉就出炉了。”
“卤菜粉传统的吃法是干捞,粉必须由鲜湿米粉煮成,好的卤水咸淡恰当,搅拌时卤水能均匀地‘挂’在米粉上,吃完一碗粉,口感醇香悠长,回甘生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桂林米粉制作技艺传承人梁志强说。
若“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是城市的华裳,那米粉就是浸透城市风味的基因。由好山好水孕育出来的桂林米粉,如今从市井小巷走向海内外,成为游子们念念不忘的“乡愁”。
“幸福生活哪里有?三两米粉二两酒。”梁志强用一句话来概括桂林人钟爱米粉的情怀。他说:“很多人爱吃桂林米粉,三五天没吃就浑身没劲。在外的游子回到桂林,第一时间就是吃碗米粉,好像这样才能填补他思乡的心情。”

“我的孩子在上海工作,打电话跟我说想吃米粉,我特地买两箱袋装米粉寄给他解馋。”桂林市民蔡先生说,得益于桂林米粉预包装米粉成熟的生产技术,才能让在外工作的人吃上正宗的桂林米粉。
近年来,桂林市不断挖掘和发扬米粉文化,出台米粉加工规程、店面服务规范、等级评定等地方标准,推动米粉产业发展。截至2022年末,桂林市生产、销售米粉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共1万余家,全行业年总产值约100亿元人民币。
如今,桂林米粉店遍地开花,甚至开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让世界各地的食客都能吃到传统的桂林味道。
覃辉跃表示,目前桂林米粉预包装米粉已行销全国,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每个月出口20余万袋米粉。“下一步我们将加强海外布局,开拓欧美、东盟国家等海外市场,开设连锁品牌店。”
广西桂林就是地道米粉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龙付孙介绍,该公司致力于标准化生产卤水、锅烧等桂林米粉配料,冷链配送至全国2000余家品牌门店,目前正研发可出口国外的卤水,准备拓展海外市场。
桂林市商务局介绍,为助力桂林米粉“走出去”,桂林市指导企业加快桂林米粉中央厨房建设,开设连锁米粉店,逐步形成集加工、冷链运输等为一体的运营体系,还将打造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支持桂林米粉企业进行出口产品认证,培养“出口型”企业,支持桂林米粉走出国门,扩大出口规模。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但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真正原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版权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删除内容!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